這是個敏感話題,但也是個很現實、很普遍、很客觀的話題。我寫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告訴大家,不要忘了哪些為他人送去健康快樂,為了太極文化傳承,而默默付出與奉獻的一群人。
今天,天氣晴好,去公園走走,遇見了久違的拳友正在教拳,我便駐足在一旁聽著他講授楊式85太極拳。因我戴著帽子、口罩、眼鏡,也沒有主動招呼,他也只當我是路人。這位拳友,是一個太極執著者、追求者、癡迷者,且本人與團隊也獲得過不少榮譽,且叫他孫老師。多年來,他一直堅持義務教拳。用他的話說:我不為名利,就為讓愛好太極拳的人能跟我學拳,把健康快樂送給大家,我就心滿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像孫老師這樣的人很多。諸如打拳二、三十年的陸老師、李老師、代老師等就是這類群體的杰出代表,他(她)們都有自己的團隊,幾十年間,哪個也教授過幾百、上千人的拳,且都是公園義務默默傳拳者。你要問他(她)們為什么這么做,答案只有一個,不為別的,只為心中那份太極夢想?赡芟裎疑厦嫠f的這些人,絕非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也許,這些人,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公園太極操、廣場太極舞的傳播者,是普及與推廣太極拳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說句實在話,我以前對這個問題思考過,但沒有想太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隨著接觸太極拳的時間越久,特別通過今天現場的感受,我越發明白學練太極拳,原本有多種途徑,公園太極拳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武術學院、拳館太極拳培訓的補充,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需要。
為何這樣說:
為何這樣說:
一是,有市場,滿足需求。公園太極拳,大多是以退休人群為主體。許多人走上學拳的路,緣于耳濡目染,緣于健康需求,緣于消遣時間,緣于自己喜歡,更重要的是足不出戶,也能實現學練太極拳的愿望。這些人中,或是主動加入,或是朋友引薦。也許,這些人,開始并不懂拳形、劍影、扇舞是一種和諧美,是一種文化的積淀,是一種內在情感奔放,是一種自我情緒的渲泄,是一種身心俱佳的修行運動,但依然做出了自我選擇。在這個群體中,沒有嚴格的師承關系,但可能通過一套拳,或一套劍,或一套扇,就有了“師徒”般的約定俗成。教者傾襄相授,盡職盡責,學者謙虛好學,甘當學生。這種很自然的教與學的關系,構建了公園太極拳隊伍的框架,也成就了以公園為主體的、人員自由組合的N個太極拳團隊。
二是,接地氣,關系融洽。在公園習練太極,一年四季大都以野外環境為主,每個隊都有一個專屬領域一一習拳場,那就是陣地。在這片領地上,公園教拳者,許多是不愿別人稱其為“師傅”的,但聽到別人叫自己的稱謂時,內心自然也是高興的。就是這一群人,擔負著“師者,傳道受業解惑”的重任,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教拳,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一招一式的教,反反復復的教,直至弄懂學會為止。盡管他(她)們沒有教學經驗,說的不完全是拳理,好在有時間作保障,也會把一招一式掰開、揉粹的講解,讓學拳者完全學明白并掌握。正如許多學拳者感嘆地說,我們就需要這樣的教拳“師傅”“老師”,接地氣,關系好處理,講的課通俗易懂,讓學拳者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
三是,圖個樂,只為開心。在公園里教習太極拳,最難得的是貼近大自然,沐浴著明媚陽光,享受著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氣,腳踏大地,頭頂藍天,晨迎朝陽,夕伴黃昏,放飛心情,陶冶情操,讓練拳人有了自由自在的賦閑生活。在這個群體中,大家無需高深的拳理灌輸,無需明淅的攻防動作拆解,無需你傳承的是正宗還是嫡傳。而學拳者,只需要懂得什么是太極拳,知道虛實、上下、右右、前后,知道盤拳過程中對拉拔長、手腳相隨,以腰為主宰,知道太極拳的對健康的好處,知道太極拳可以修身養性,知道拳架的構成,以及如何把太極拳打的靈活自如,打拳過程中的有暢漓感,練拳休息時能開心,一群人在一起能如同家人般的關愛,似乎這比什么都重要,這也是絕大多數人最想要的結果。
四是,花錢少,沒有負擔。眼下,隨著太極拳的商業化,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新的特點,也給許多老年朋友帶來困惑。拳館線上線下培訓一套拳幾千元,現在許多的公眾號,幾乎推出了付費觀看教學視頻、文章的做法。收費觀看無可厚非,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這種模式,對于退休的老年人來講,確實難度極大。不會玩手機微信的大有人在,即使會玩微信的,但不一定會用支付寶或微信付費,這是一個難題。而在公園學拳,大家互相熟悉,一般都是免費教太極拳,更能吸引人。平時,除了購買學習書籍、光盤及太極服飾、必要的器械外,沒有更多的經濟負擔?梢宰尷夏昱笥,除花錢少外,更會實現學拳有老師,練拳有場所,遇到難事有人幫扶。這樣一來,老年朋友就會自然而然的選擇到公園學拳,并自覺成為公園太極拳的主體,這也是公園太極拳的形成與壯大的直接因素。
當然,公園太極拳利弊共存,沒法判斷利弊大小。今天的話題,只是從個人對當下一些現象的角度出發,提出這一問題,并非有意針對什么。你要學真正的太極拳,去尋名家,拜名師,去找傳人,都是個人選擇。但對于那些退休的人群,去找公園教拳的老師學太極拳,也不能說些什么。提倡太極拳健康理念,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太極文化傳承的需要。
正如太極前輩吳惇老先生所說:弘揚太極文化和普及太極拳運動,主要的是要依靠群眾中的太極拳愛好者,能者為師,互幫互學,這是主流。因此,現在各城市公園里教太極拳的老師,一般都是熱心弘揚太極拳的愛好者,都是公益義務教太極拳,他們的作用與貢獻值得社會肯定。
因此說,讓更多人參與到太極運動之中,是中國傳統太極文化發揚光大的必然趨勢。但有一點千萬不可忽視,那就是為太極拳的普及、推廣而默默奉獻的公園教拳者們,他(她)們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我相信,公園太極拳,以及公園太極文化,也會綻放出屬于太極的那份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