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基本功夯實腰腿功夫,才不是練花拳繡腿
拳諺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基本功扎實了,能把扎實的基本功融入行拳走架了,練武到老自然不空。在一些人眼里,把太極拳看成了健身操,而忽視了它的武術本性。太極拳的學練也應與其它拳派一樣,從基本功練起才是步入正軌。只有夯實堅固的地基,才能建起高聳的大樓。同理,站樁功(無極樁、開立步樁、馬步樁、弓步樁、虛步樁、根勁樁)、松腰功(散盤松腰胯、松腰下墜坐勢、松腰沉提、松腰落腳、松腰蹲起)、松胯功(托胯、開胯、落胯、塌胯、坐胯、扣胯、轉胯)、沉肩墜肘功、太極步(前進太極步、后退太極步、橫走太極步)、含胸拔背與沉肩墜肘功、丹田吐納功等基本功是提高拳架功夫的基礎,練習太極拳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層一層地練,沒有牢固基礎的奠定,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沒有打拳水平之質的飛躍。比如站樁功就是有助于拳勢動作分清虛實的基本功,倘若腿力不夠、腳下沒根,不止下盤的虛實分不了,連中盤、上盤的虛實變換與肢體放松也受到影響。
拳架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其中腰腿功夫較為重要。何謂腰腿功夫?指腰、腹、胯、襠、膝練出符合太極拳運動之技術要求的功夫。具體說開:腰要有松、直、沉、彈和轉換虛實的功夫,腹要有松凈與氣沉丹田的功夫,胯要有松活、松沉、傳勁、合勁和轉換虛實的功夫,襠要有圓襠強勁、裹襠合勁等襠勁功夫,膝要有松膝、挺拔有勁、膝扣中展的功夫。
如何在行拳走架提高腰腿功夫呢?比如:以前在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練到“倒攆猴”至“斜飛勢”、“扇通臂”至“翻身撇身捶”、“右玉女穿梭”至“左玉女穿梭”時,虛腳是分兩步的中間停留轉換才形成定式步型,有人稱為“中間歇腳”的練法。進階改為松腰胯的大幅度轉身上步,練法是這樣的:1、松開左胯帶動腳下內碾,身體往右轉。2、稍扣左胯的坐實坐穩。3、松腰帶動右腳提起離地。4、松胯帶動右腳往右轉。5、松腰的帶動右腳上前一步,腳跟著地。6、松腰塌胯、開胯圓襠的沉下,右腳掌、腳趾落下貼地。7、一邊順著松沉之勢一邊松腰轉胯往右轉,同時帶動左虛腿之腳內碾變成右弓步。
以上練法要一氣呵成的一步到位,對松腰松胯提出較高的練習要求。這種練法一是有利于提高松腰松胯的層次,二是為了提高腰腿功夫,三是有利于技擊的快速應變。當然人老了,出于身體生理原因,“中間歇腳”的練法實屬無奈,也正常。
再如:在練到“抽身下勢”至“金雞獨立”或“上步七星捶”時,左腳尖外撇,身體漸左轉,重心漸向前移于左腿,上體前移,漸漸升起,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成左弓步,著重于“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來形成左弓步的。為了提高腰腿功夫,進階改為以開胯圓襠的轉換虛實來形成左弓步,就是先以松腰、開胯圓襠、虛領頂勁站起成為仆步,接著以勁走腰、胯、襠、膝來轉換兩腿腳重心,邊沉邊轉的把右腳由實逐漸變虛、左腳由虛逐漸變實實腳有實的入地生根,謂之“實根”;虛腳有虛的貼地通根,謂之“虛根”,是虛中有實的待命狀態。初練不久,胯襠勁力較弱,加上腰、胯、襠、膝、腳的協調不夠好,由下勢仆步轉換弓步是較為吃力的,有一個練功習拳的過程?梢钥闯,兩種練法的主要差別在于虛實轉換的技術和功夫。
二、松身打拳要追求到位
有些太極拳初學者在行拳走架時,想松肩就把肩關節盡量放松,想松腰就把腰部盡量放松,想松胯就把胯部盡量放松,這些部位是盡量放松了,但練拳功效還是不盡人意,原因何在?放松諸如以上部位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殊不知還有一些對應關聯的身體部位會影響放松,如果忽視放松牽連部位的作用,就會因此松不到位,試舉幾例說明一下:
1、“沉肩墜肘”的練法是放松肩關節、肩胛骨和肘關節。放松肩關節、肩胛骨不是肩關節、肩胛骨硬往下壓,而是重在產生松活又松沉之勢。當沉肩墜肘松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肩井穴、胸膛、腋窩、胳膊也是影響沉肩墜肘的部位,可自查那些部位是否同時放松,比如腋窩不夠松,那是影響松肩沉肩的。
2、老練家說的“塌腰”是腰部松開往下塌落的不停運動之態勢。腰部往下松開不是由生理前凸簡單的命門后撐或豎直腰桿,而是重在產生符合太極拳運動技術要求的松、直、沉之動態勢。當腰部(含腰椎與腰肌肉)松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腹部、胯部、尾椎骨、膝部也是影響“塌腰”松沉的部位,可自查那些部位是否同時放松,比如尾椎骨下垂不了而有點后翹,就會使“塌腰”大打折扣了。
3、“松胯”是放松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太極拳的松胯動作不像舞蹈也不像體操那樣展示胯關節的柔軟姿勢,而是重在產生松活又松沉之動態勢。當胯部松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腰部(含腰椎與腰肌肉)、前胯、后胯、膝關節也是影響胯部松活松沉的部位,可自查那些部位是否同時放松,比如膝彎過少就會頂住胯松不下來了。
4、“氣沉丹田”的部位是在小腹內的圓形腔體。“氣沉丹田”不是簡單的鼓肚挺腹或實肚硬腹,也不單是守住下丹田的位置,而是能調整和穩定人體重心的手段,亦是有助于發放、擊打勁路的內氣總開關。當氣沉丹田感到不夠好時,要知道胸部、腰部、腹部、會陰穴也是影響氣沉丹田的部位,可自查那些部位是否同時放松,比如胸還沒松開,腰還僵硬一點,那怎么能練好意識引導的氣沉丹田呢。
5、把“左摟膝拗步”、“搬攔捶”的左腿腳由向前邁腳出去改為向前松腳出去,向前邁腳出去時,腰胯與腿腳都相對僵滯一點,實腿由于以拙力蹲低為主而造成膝彎夾角變小不少,成為不利于放松的跪膝姿勢。以松腰松胯帶動左腿腳向前松出去時,腿腳相對較松一點,實腿不是蹲低為主,而是以松腰胯為主,所以膝彎夾角變化較微,成為有利于放松的膝松挺拔姿勢。為了對進階練法心中有數,不妨在身上找一下向前邁腳出去與向前松腳出去的感覺。
6、在練到“單鞭掌”時,腰胯往左轉帶動右腳內扣是腳掌抬起離地的;腰胯再往左轉后坐帶動左腳外撇,也是腳掌抬起離地的;腰胯往右轉帶動左腳內扣,也是腳掌抬起離地的。這樣練法會引發腳踝相對僵硬,又不利于虛腳由虛變實的快速轉換,因為由虛變實時,松開踝關節使腳掌趾落地要耗時間,腳掌趾落地后與腳跟松沉入地生根也要多耗一點時間。如果改為放松腳踝的腳掌趾貼地,輕靈的內扣或外撇,那么既有利于放松腳又有助于建立虛腳與地通根的待命狀態,腳的虛中有實就會快速轉換由虛變實,亦會節省了松沉入地生根的時間。
三、要有以腰胯帶動四肢的功夫
以腰胯帶領上肢、下肢的拳勢動作,是體現“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太極”的技術內涵之一。四肢脫離腰胯帶領而動的,是主動性練拳。四肢受腰胯帶領引動的是被動性練拳之法,符合太極拳運動的技術要求。比如在練到“左摟膝右拗步掌”至“右摟膝左拗步掌”時:1、一邊松腰開左胯下沉、一邊轉胯往左帶動左腳外碾大約45°,身體亦左轉同樣角度。2、扣左胯的帶動右腳跟、腳掌提起離地。3、垂左臀、松右肩的腰胯向右轉(坐正身體),同時帶動右腳尖提起離地走弧線的上前一大步,腳跟著地。4、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松開較為重要)、身后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后腰背臀部放松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松右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5、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右轉成右弓步,同時帶動右掌松肩垂手的摟膝、左掌沉肩墜肘的向前松。6、右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左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松開入地生根,同時兩手隨勢更松沉,這是一個上下相隨的整體松沉動作。
重要的是要明白如下所述以腰胯帶動四肢練法的拳理:
1、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先由腳下的陰陽變化,及腰部的虛實變化,通過脊柱及四肢的節節貫串,才能引起肢體的形狀變化.而節節貫串,必須是全身松凈的前提下才能完成。以腰胯帶動四肢是練拳的方法手段,而練拳之目的是使腰、胯、膝、踝、足、肩、肘、腕、手等九個主要的運動關節依次貫串如九曲珠,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如果沒有腰胯引領四肢而動的節節貫串,何來周身協調一致的整體性好東西?
2、太極拳名家鄭悟清以木偶喻胯在太極拳的重要地位時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的。
四、要有“下面指揮上面,里邊指揮外邊”的能力
鄭子太極拳最突出的一句話是“下面指揮上面,里邊指揮外邊”。 如是“下面指揮上面,里邊指揮外邊”的打拳,得有輕沉兼備、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功夫才能指揮,才會有獨到之處的打拳功效。上半句“下面指揮上面”是含有張三豐拳經“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內涵,這就是說為根的腳先動。真松了上下意氣與地貫通,使腳底有根勁;有了根勁就會身上更松,勁道更暢。不少初學者打拳習慣都是手先動,應該是改以腳底指揮手上的動作,所以說要養成“下面指揮上面”的打拳習慣。下半句“里邊指揮外邊”較為抽象,是以里邊意氣來帶動外邊姿勢動作的意思。練出氣沉丹田的功夫之后,平常打拳就得用上丹田,但不要刻意去求,把神領起來就夠了。
五、提高“用意不用力”的練拳層次
我師爺雅軒公說:“太極拳一再強調‘要用意,不要用力。’又說‘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所以入手功夫,就是把意識貫注到每一個動作上去。后來到了最高境界,則完全以鍛煉神經的清醒靈感為目的。其主要方法,以穩靜安舒為基礎。在動作過程中,全神貫注,不稍疏忽。但又切忌專注一面,防止有所照則有所不照。更不宜用意過度,致精神外露,已需要做到有意無意,無意有意,要仿佛像一盞明燈至于密室之中,自然無處不照一樣。”學練太極拳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太極拳架子的法來進行學習鍛煉,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在練拳的不同階段,用“意”是有著不同的內涵。因為在練拳的不同階段,需要提高的拳技拳藝不同,練拳就有不同的目標。初級階段是 “從無意到有意”,中級階段是 “凡此皆是意不是形”,高級階段是 “有意確無意、無意出真意”。
其實,“用意不用力”有兩層意思,一是不是拙力,而用符合太極拳運動技術要求的靈巧之力;二是強調用意識去支配不用拙力的行動,指的是意識之關注問題,而不是不要靈巧之力。若是打拳,那便是“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而不是把意識片面地傾注到用力上去。因為意識傾注與用力,則動作容易僵滯而轉動不靈、變化不及時。從固本培元的健身養生功效上來說,也是不利于促進氣血流通的。對于“用意不用力”中的“不用力”概念,應有正確的理解,我師爺雅軒公以辯證的觀點,把練習太極拳之“不用力”與“用力”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說:“要知太極拳之不用力,有不用力的道理。不是將身體弄成了懈懈怠怠,而是有意識的沉著,精神的貫注,氣勢的鼓蕩。它的能發出人去的用力,是有它的用力的道理,不是將筋肉弄硬、弄僵、弄死、弄緊,而是以柔、以彈、以有意識的掤動性。”如果提高了“用意不用力”的練拳層次,行拳走架的知己功夫和技術水平又有進步了。
六、從松身慢練進階到勻連的打拳
在網上視頻看到武功較高的太極拳名家牛春明、董英杰、鄭曼青行拳走架的珍貴鏡頭,從起勢到收勢,拳式有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無缺陷、無凹凸、無斷續、完整一氣,一舉動周身輕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觀內神意氣,外看筋骨皮,氣勢、神韻俱佳,體現了周身一家高度協調的太極拳功夫。
欲從松身緩慢練拳進階到“勻連”打拳,先要較好理解認識“勻連”的技術要求與內涵。有些太極拳愛好者打拳時,上個拳式還沒松沉到腳底,下個拳式就稀里糊涂的相連了,以為是流水行云、連綿不斷的盤架。啥樣叫“稀里糊涂”?指不通曉拳式的體用之法、不明白太極拳內涵的狀態。如此體操化或舞蹈化的式式相連,是不符合太極拳行拳運功要求的式式相連。“行云流水”是“勻連”的外在體現,然而不單是以美感給人享受的演法。
倘若是沒有多少拳意和脫離勁道的行云流水,對于太極拳體用結合的追求來說,那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囱菥毸坪踹B綿不斷,但過渡動作的內在轉關處已勁斷意斷了,或是神相連不上。如把內在的勁與意連接起來,綿綿不斷,如長江大河一般,就得在轉關處有接勁、傳勁的訓練才能做到,那樣屬于練法。倘若在練時候刻意地去追求行云流水,反而不得其法,因為自己的思想已在關注形了,意必然不能到位啊。我認為:行云流水只是盤架子修練的結果,而不是追求打拳表演的目的。真正的行云流水打拳,得有輕沉兼備、上下相隨、以內帶外等功夫與意氣勁神的支持。
從練拳習架的實踐得知,不能僵化“勻連”這個技術要求,而是要以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勻連打拳的實際問題。比方說:有人對內動外微動的拳架定式看作是犯有勁斷停頓、神意僵滯之病,也許不一定看得對,殊不知這種內動外微動的拳式正處于化勁、發勁、蓄勁的狀態,是忽隱忽現的連貫變化。比如“摟膝拗步”、“搬攔捶”的定勢,對初級階段的練法而言,出現短時間形似停頓的定勢是正常的練習過程,那是為了松沉盡量到位。
我給弟子們言傳身教時,讓弟子一邊觀看姿勢一邊手摸我的胸、肩、肘、腰、腹、臀等部位,那樣可以既直觀又感覺清楚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等微小的變化動作和精神貫注的程度。有一些老師出于教學的需要,在定式稍作停頓,是為了讓學生看得更清楚,這就另當別論了。
對于太極拳初學者來說,怎么看出人家或感覺自己盤架的定式是有勁斷停頓、神意僵滯之病呢?從我給弟子們說過“式定勢不停,勢停勁不斷,勁斷意接上,意斷神相連”這句話的意思,就能學會大體上如何辨別了。比如在小成階段之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左摟膝右拗步掌”的定式, “松肩墜肘”會使右手的肩關節、肩胛骨、肘尖下沉一點,“松肩垂手”會使左手的肩關節、肩胛骨下沉一點,手臂也跟隨下垂。“含胸拔背”會使胸部、脊背稍有圓弧形的變化,“松腰塌胯”會使臀部下墜一點,“氣沉丹田”會使帶脈微微向外鼓脹,能明顯看出身勢往下松沉的勢態和眼神的跟蹤(不要太刻意)。如果習拳者肢體沒有松沉勢的動態變化,眼神沒有與拳意有關的相應變化等等,那就可以看作是勢停、勁斷、意斷、神意接不上的拳式了。
七、功夫源于細節的積累
積累架子中的拳勢細節,有助于提高行拳走架的技術水平。太極拳名家陳照奎老師常講:“要學好這套拳,必須從難、從嚴、過細地下功夫。” 太極拳名師馬虹說:“大小動作須細心,細節積累功夫深”。細節分為外形姿勢的細節與內在作用的細節。比如115式大架的“白蛇吐信”,一些練了幾年拳的人,沒把這個拳式其中的細節打出來,那就是以松腰開胯帶動右手往下按,接著以松腰轉胯帶動右手往右后捋過來,拳意用法是當對方攻擊我為虛的左身時,先按再捋使對方落空失重,若對方抽手退步不讓我捋下去,我就順其勢向前伸手插擊。
又如練到“左打虎勢”時,退左腳往后西北方去一步弓出,同時左手經左上繞右下左,經腹前往左上輪成拳置于頭之前上方,右手由前稍往左下前繞,遂即變拳沉于襠下。其中以松腰沉胯帶動兩手相合的練法,不少練了幾年拳的人,沒把這個內在作用的細節打出來。這個練法就是一邊松腰沉胯(弓步前實腿落胯或扣胯、后虛腿塌胯稱為沉胯)一邊用松沉之勢帶動兩手相合。所以在練“左打虎勢”時,一邊松腰沉胯一邊用松沉之勢帶動左手往左上輪成陰拳置于頭之前方,同時帶動右手稍往左下前繞變成陰拳沉于襠下,兩拳有與腰胯松沉之勢合勁之意。在練“雙峰貫耳”時,也是是一邊松腰沉胯一邊用松沉之勢帶動兩拳往前向上環抱,置于面部之前上方,兩拳有與腰胯松沉之勢合勁的意思。
再如練到“單鞭掌”時,不少練了幾年拳的人,光是知道比劃外形姿勢動作,沒把這個內在作用(在此指拳意與勁道)的細節打出來。開始以腰胯往左轉來帶動兩手的比劃是“帶勢”,是順手引帶的意思。再以腰胯往右轉來帶動兩手的比劃是“側按勢”或“捋勢”,是順手側按或捋的意思。接著右手變鉤手往右后正西方的比劃是“掛勢”,是用腕節或鉤手掌背擊打對方的意思。再以腰胯往左轉帶動右鉤手的比劃是“摟勢”,是用鉤手摟開對方進犯之手的意思。最后一邊松左腳往左前正東方一步弓去一邊左掌經胸前以掌心向前伸去的比劃是“擊勢”,是以腳踏對方中門以左掌向其當胸擊之的意思。
八、推手有助于提高打拳的功夫水平
太極推手既是檢驗拳架、以拳證道的法門,通過推手鑒別拳架姿勢動作的正確與否和練法的優劣,加深了對太極拳的理解,提高了認識水平;太極推手又是有助于提高打拳功夫而相輔相成的手段,比如以推手的聽勁道理能在行拳走架中“聽”出有礙身體平衡和或滯或斷之處,耳根先天聽勁在右腦表現本能直覺的靈通作用,有興趣者不妨試把耳根松空了聽勁走架,體驗一下耳根聽勁走架之妙。再如推手的沾黏勁有助于打拳練好連綿不斷的勁力。在此舉幾例如下所述:
1、如果在推手中容易給對方捋採,說明自己打拳時可能由于胯懈造成身體過于前傾或弓步的前腿跪膝過于向前。
2、如果自己在后坐捋化中給對方輕松的擠或推按失重,說明自己盤架時可能胯懈造成身體過于后仰或半馬步的后腿臀坐過腳跟了。
3、如果在推手中容易給對方拿住肘關節,說明自己打拳時可能端肩或抬肘。
4、在推手時很難化解對方的封手,說明自己打拳時可能虛實轉換不夠好。
5、自己容易被對方推出去,說明自己打拳時沒能松沉到腳底,腳下沒根所致。
6、如果自己在推手中較多出現或頂或丟,那么說明自己打拳時還不夠松。倘若沒有松去推手的話,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負擔,負擔大了變化就慢了。
7、拳架的勁路能在推手中得到檢驗,倘若勁道不對,那是瞎練有啥用?不管練什么拳架,只要沒練出勁道,就可以視為沒有拳味之體的空架子。1999年7月,恩師林墨根在我家里就拳架問題悉心給我指明:“打拳時不要糾結架勢的高一點低一點、步子的大一點小一點、手的伸屈長一點短一點,重要的是拳勢動作中的勁法、勁道和氣勢。”比方說拳架中的 “斜飛勢”和“野馬分鬃”,外形架勢相似,但勁道不同。倘若拳勢的勁道練錯了,一是影響了拳式定勢所用的意氣勁,二是在拆招和推手時達不到預期的化發效果。比如“攬雀尾”淺捋勢、深捋勢、后坐推勢或“斜飛勢”右手肘勢發人的勁道,拿去推手檢驗就知道是否練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