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法
太極拳宗師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的“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就是太極拳整體姿勢動作的身法。比方說,翹臀是初學者打拳常見的拳病之一,就得用松腰塌胯的垂臀來規范臀部,這體現了身法的功能。倘若身不中正,則拳勢不穩;倘若拳勢不安舒,則動作不自然;所以把身法列在第一個方面來說。習拳者要正確理解認識“立身中正”的技術內涵,要懂得尾閭中正是練好“立身中正”的竅要。立身中正不是軀干始終筆直的意思,拳勢動作有開有合、有伸有縮,所以軀干不宜始終筆直,比方說練到“左摟膝右拗步掌”的定勢時,上身有些前俯視不一定是立身不中正,能做到尾閭中正就行了,恰到好處的上身前俯是有助于進步推按發勁。行拳走架,要盡量追求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這是太極拳身法的重要特點。
二、松沉
有位前輩說:松沉是太極拳的入門功夫。這是實話。有位老練家說:松而不沉,不是真松。此話不假。你說肩松了,但肩胛骨沉不下來,還是假松哦!肩沉了自然能墜肘,肩沉了自然能虛領頂勁。如果沒有入門的松沉功夫而去追求什么神意氣,去空談什么無形無相,不覺得有點玄嗎?松沉是體現用重量來打拳而不是用力量來打拳的太極拳內涵。有些人練的“摟膝拗步”拳式,一手往外撥的摟膝,另一手著意伸出往前推掌,這是用本身拙力來打拳,體現的是力量而不是松沉的重量。沉到哪里呢?沉到實腿腳底。為什么沉到實腿腳底呢?一是落地生根不倒翁,二是借用地面反座彈力成為勁道的源泉。沒有沉到腳底地面的反座彈力和松彈自如的手臂乃至肢體,何來八勁之首的掤勁?
拳勢的松沉有什么技術要求呢?就是在立身中正和心靜體松的拳勢去做含胸拔背、松肩墜肘、虛領頂勁、松腰塌胯、氣沉丹田、尾閭下墜、開胯圓襠、松膝舒踝,腳底貼地。如果只有松腰塌胯、含胸拔背、松肩垂手或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下墜、開胯圓襠、松膝舒踝,腳底貼地而沒有虛領頂勁,那是沉頂對拔還有問題,所練的松沉是沒完整。如果只有含胸拔背、松肩垂手或沉肩墜肘、虛領頂勁、松腰塌胯、尾閭下墜、開胯圓襠、松膝舒踝,腳底貼地而沒有氣沉丹田,那是內外相合還有問題,所練的松沉也是沒完整。要想在拳架中把松沉功夫練得扎實,就得有站樁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松胸功、吐納功的有效支持。
三、虛實轉換
楊澄甫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文中說:“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從“以分虛實為第一義”看出,對于分“虛實”是很重視的。行拳走架的從始至終,就是虛實不斷變化的過程。從楊家太極拳的沉提練法可以看出,實腿腳能較好的松沉,虛腿腳自然能輕靈。實腿腳沉穩了,虛腿腳才能較好的虛。有些人行拳盤架時,虛腳落地較快較重,練者俗稱“搶步”、“砸腳”。主要原因就是實腳不夠沉穩,不曉沉提之法,所以搶步不由自己,砸腳也不由自己了。一句話,是松沉的功夫不行,無奈虛實轉換,力不從心。身手的虛實也一樣,有了松沉才能較好的進行虛實轉換。倘若沒有松沉功夫,想實而實不夠,想虛而虛不來,怎能使腰胯帶動四肢行拳?所以有了松沉功夫,才能把虛實轉換到位。
四、腰胯帶動四肢
怎樣體現腰胯帶動四肢?就是用腰胯的虛實之勢與松沉之功來領動四肢行拳走架,是被動性練拳,受腰胯帶領引動的。這是“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太極”的內涵之一。四肢脫離腰胯而動的,是主動性練拳,是亂動、妄動的表現,不符合太極拳內涵的技術要求。比如拳式“高探馬”的練法是這樣的:1、承上一式單鞭掌,扣左胯,左腳胯根內收沉下,身體向左轉,帶動身后右腳掌、腳跟離地而起,還同時帶動右勾手變掌往前劃弧與胸前。2、通過松腰、垂臀的帶動身后右腳上前小半步。3、右腿腳由虛逐漸變實,同時左腿腳由實逐漸變虛,變為左虛步。4、虛領頂勁、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身勢下沉,右手順勢沉肩墜肘的向前伸出去,左手亦順著沉勢松肩垂肘的向后收回至左身軟肋的旁邊。
五、勁道
太極拳講究訓練連綿不斷的勁力,然而更重在勁道。勁道可喻為拳架中重要的基礎設施,倘若勁道不對,拳架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不管練什么拳架,只要沒練出勁道,就可以看為沒有多大實用價值的空架子。根據拳勢動作的不同,又細分為掤 、捋、擠、按、采 、挒 、肘、靠、粘、沾、化、引、拿、發、接、抖、崩等其他勁,這就是勁道,但都是由底層基礎的松沉勁產生的。拳式“斜飛勢”和“野馬分鬃”,外形架勢相似,但勁道不同。倘若拳勢的勁道練錯了,一是影響了拳式定勢的勁順,二是在拆招和推手時達不到預期的化發效果。
我給弟子和網絡學生傳授拳架的練法與要領時,是著重強調“身法”、“松沉”、“虛實轉換”、“腰胯帶動四肢”、“勁道”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拳架和套路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而已,將太極拳的真義放在架子上才能練出較好的太極拳功夫。行拳走架有沒有太極韻味,打拳能否練出相應的架勢與功夫,就看以上五個方面練得怎樣了。當然,以上五個方面是對于打拳在初級階段而言的。至于以意主使、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一體、心神合一、神氣貫串、融入內功、透出氣勢等,那是進階的功課和更高水平層次的追求了。